超重力旋转填料床最新研究进展
化学工程与装备
Chemical
Eagineering&Equiimeng
2008年第4期
2008年4月
超重力旋转填料床最新研究进展
栗继宏,刘有智
(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山西太原030051)
摘要:本文对旋转填料床结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,具体介绍了几种常见和新型的旋转填料床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对比,最后对旋转填料床的发展趋势与侧重点做了简要分析.关键词,旋转填料床;超重力;逆流;错流;折流;撞击流中图分类号:TQ02t.4文献标识码:A
旋转填料床(RotatingPack酣Bed)是20世纪80
分离反应技术更为广阔的应用范围。因此,吸引了各国公司和大学对其进行研究,我国在1985年才开始对旋转填料床技术及设备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研制,经过20年的发展,现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。1.1超重力旋转床的结构及原理
.超重力旋转床自诞生以来,其结构得到了不断的发展。超重力旋转床的主要结构包括外壳、转子和液体分布器,设备的核心部分是转子。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和带动填料旋转,实现良好的气液接触与微观混合。超重力旋转床按气液接触方式分为逆
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、高效气液传质设型卜到。
其工作原理是在填料床中环以数百至于倍重力(超
重力)的离心力作用下,液相在填料表面形成液膜,
液膜快速向外环流动,液膜厚度急剧减小,载体湿
润面积增加,相界面积增加导致了由液相控制的传
质、传热和反应过程得到极大的强化.传质单元高
度降低了l一2个数量级,并且显示出许多传统设备
所完全不具备的优点。从而使巨大的塔器变为高度不到2m的超重机pJ。因此,超重力技术被认为是强化传递与多相反应过程的一项突破性技术,被誉为“化学工业的晶体管,吐¨J。1旋转填料床研究进展.
1976年,美国国家宇航局在太空进行了气.液两
流、错流、撞击流和折流等,根据填料转子的摆放位置可分为立式和卧式。基于超重力旋转床的结构。其处理物系是多种多样的.根据不同需要可以
是气液或液液两相,亦可以是气液固三相,无论如何变化,超重力旋转床总是以气液、液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在模拟的超重力场实现“三传一反”的强化过程。
相间的传质实验,结果发现在完全失重Cg=o)的条件下,气液间传质不能实现。受此传质实验的启发.
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(ICI)以Ramshaw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经过数年的研制,设计出了新型的传质设
逆流结构以丝网填料旋转床为代表,结构如图
1.1【15l所示。由丝网填料构成的环状填料床(简称转鼓)
备一超重力装置亦叫旋转填料床(RotatingPacked
Bed..简称RPB)或旋转床或超重机,申请了被称为“Higee”的多项专利【6 ̄10l,从此揭开了国内外学者
在电机的带动下以每分钟数百至数千转的转速旋转。
强制气体由气体进口管导入外腔,在压力作用下自转鼓周边进入床层,经过填料进入内腔,从中心排出;液体由位于转鼓内腔的静止液体分布器均匀喷洒在
研究超重力技术的序幕IlH41。
由于旋转填料床具有体积小j重量轻、能耗低、易运转、易维修、安全、可靠、灵活等优点,它一旦在某个行业部门工业示范成功后,就能较快得到推广。并且该设备还具有不怕震动,可以任意方位安装,物料在设备内停留时间短,适合于快速反应和选择性吸收等特点。因此。还可用于-二些传统技术所不能胜任的场合,使这项新技术有着较传统的
转子内缘匕进入床层。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
下,由转鼓内缘沿径向向外流动,碰到静止的器壁后
落下,从位于底部的液体出口排出。在此过程中,由
于强大的离心力的作用。液体在高分散、强混合及界面快速更新的环境下与气体充分接触,极大地强化了传质和反应过程。
万方数据
你可能喜欢
- 超重力
- 研究研究
- 研究中心
- 研究部
- 回转焚烧
- 劳动力转移
- 超重失重
- 英语教学研究方法65页
- 英语教学研究方法5页
- 中国期货市场价格久期波动聚类特征研究10页
-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8页
- 腐植酸形成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概况5页
- 《走进散文》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9页
- 关于组织申报2011年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2页
- 材料相关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-2012年2页
- 日本电器成立智能城市研究中心8页
- 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成立1页
- 贵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工作流2页
- 2012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结果6页
- 蓝筹_研究部版_PPT61页
- 央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尘埃落定2页
- 研究生部通知4页
- 中创调研研究部11页
- 研究生部124页
- 09研究发展部2页
- 回转窑焚烧炉与热解焚烧炉的比较3页
- 两段回转窑焚烧炉处理医疗垃圾的实际应用2页
- 回转窑焚烧炉原理11页
- 回转窑污泥焚烧演示14页
- 回转窑热解焚烧系统6页
- 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系统工程概述3页
-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季报表1页
- 鸡场坡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4页
- 西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6页
- 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1页
-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研究9页
- 第二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名单5页
- 第18讲超重与失重4页
- §7 超重和失重24页
- 第18讲 超重与失重4页
- 超重失重规律专题17页
- 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规律专题15页
- 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111页